拓展訓練來源于哪里(企業拓展訓練)
史海鉤沉:客家山歌的五個源頭

文:詹泉洲
包含饒平客家山歌在內的客家山歌,其源頭至少有五:一來源于《詩經》;二來源于魏晉以來的吳楚音樂;三來源于七絕、文人竹枝詞;四來自于木客;五來自于巫覡娛神之音。
一、客家山歌對《詩經》的傳承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笨梢?,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而歌謠本身就是一種口頭文學?!对娊洝纺裏捴髦艹跗诘酱呵镏衅诖蠹s五百年間的社會生活??图疑礁柙趥鞒小对娊洝饭盼幕拇蠛哟怖镌杏隽吮就恋奶厣?图疑礁枧c《詩經》有著密切的關系?!对娊洝分械摹讹L》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其文學成就在《詩經》中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而帶有鄉土情、泥巴味的客家山歌既是勞動的號子,又是生活的鏡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傳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災、紅白好事祝贊都囊括其中。
山歌承傳了《詩經》的賦、比、興等表現手法,與山歌的內容相得益彰。客家山歌的修辭手法,承襲了詩經之“十五國風”,以“賦、比、興”為主,并常用“重章疊句”,尤以“雙關”見長,其特點亦是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
二、吳歌和楚聲是客家山歌的源頭
民歌的題材和形式在魏晉時期發生劇變?!稌x書·樂志》說:“吳歌雜曲,并出江南,東晉以來,少有增廣。其始皆‘徒歌’繼而被之管弦。蓋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陳,咸都建業,吳聲歌曲,起于此也。”“吳歌”和“楚聲”產生的社會原因就是“永嘉之亂”大量的中原人南渡。“吳聲”也叫“吳歌”。“楚聲”在東晉時期又叫“西曲”?!皡歉琛焙汀拔髑睕]有樂譜,篇幅短小,一般為四句。今天我們所聽到的客家山歌,曲調簡單,篇幅短小,四句一反復,與“吳歌”和“楚聲”淵源甚深。
三、客家山歌與七絕、文人竹枝詞血脈相連
七絕、文人竹枝詞與客家山歌分別屬于雅文學、雅俗相撞文學和俗文學三個范疇。從表面形式看,它們都是七言詩,但七絕卻有著相當精嚴的音韻規定;而從骨子里看,它們都存著相當密切的血緣關系。七絕,自成為文人的“專利”之后,雖言情寫志,體物抒懷,更能符合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也更能體現士大夫的獨特胸臆而代有佳作乃至偉作問世;但由于其離民間愈遠,就愈失卻其鮮活,只能成為文人之專利。而客家山歌,千百年來,它遠承詩騷,近宗竹枝,雖其辭“鄙陋”,但因其植根民間大地,恒承民間雨滋露潤,故至今仍葆其活力。

四、木客為歌
秦統一中國,贛南乃至于浙江、廣西、廣東山中的“木客”有增無減。清《贛州府志》載:“上洛山……舊傳有木客,自云,秦時造阿房宮采木,避隱于此,食木實得不死?!北慌蛇M大山中采伐的工人,不僅有當地的越人,還有從北方派來的“謫徒”和“戰俘”。嬴政二十四年,秦攻楚,大軍駐扎在湘桂贛粵邊界一帶,伐木,以供營寨所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大造宮室,營造墓地,需要大量的木材。派來伐木的人,既有謫戍嶺南的罪徒,也有當地的百姓。
贛縣有黃唐山《輿地志》說:“贛縣黃唐山有石室,如數千間,屋上通天窗,下有方榻者,二石人巾櫛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時有車馬跡,春夏草不生,無諸毒蟲,林木繁茂,水石幽絶,蓋靈仙窟宅也。山下居毎丙日,輙聞山室有笳鼓簫樂之音?!保ā短炱接[》卷四十八《黃唐山》)。《贛州府志》載,于都縣君山作“……每風雨后,聽鼓吹聲,山魁、木客為之唱舞?!蹦媳背瘯r雩都人鄧德明《南康記》也說:“雩都盤古山北五十里有石山,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風雨之后,景氣明凈,頗聞山上鼓吹之聲,山都木客為其舞唱之節”
山歌是社會形態的反映,是一個地區語言、社會時尚、風俗習慣的一面鏡子,是客家人活的民俗字典。后來的木客,或者是早期木客的傳人,或者是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以來新加入的木客,他們不由自主地成為一代代客家山歌的創作者、演唱者。隨著社會的變遷,客家山歌也隨之發生變化。新的山歌元素,新的語言,新的山歌形式不斷出現。中原移民從北方帶來的新歌聲、新音樂,逐漸向當地山歌滲透。一些詩人采集山歌融進自己的創作之中,一些詩人的作品則被山都、木客直接引來演唱,一些詩人對山歌演唱者進行指導。
唐代中原人大規模的遷徙活動,攪動了山都、木客的生活,山都、木客質樸的歌唱,融進了唐人的新聲,出現了新型的以唐詩為歌詞的山歌。唐詩向民間山歌大量地滲透,改變了山歌的最初面貌。七言四句,成為一種通常的形式。后來的客家山歌一直沿用這種句式,并成為客家山歌的定規。

五、巫覡之音
客家人好巫覡的風氣,不是中原人從北方帶來的。孔子教人對鬼神敬而遠之?!白硬徽Z怪、力、亂、神?!睗h代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至少在朝堂之上巫覡失去了它的地位。客家人的巫覡風俗是從遠古的苗民和春秋時期的楚人那里繼承來的。最初山歌與跳覡音樂是有區別的。跳覡音樂為了博得普遍的歡迎,而大量地采用山歌曲調進行演唱。反過來,跳覡娛神音樂的流行,使得客家山歌有了實際的用途,豐富了客家山歌的內容,拓展了客家山歌的主題。源于遠古的跳覡活動,自然成為客家山歌的一個源頭。
客家山歌在當代,又有了新的發展。新客家山歌,在保留原來傳統樣式的基礎上,又吸取了現代流行歌、現代音樂的一些精華,再融進了不少現代元素,使之在新時代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期待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客家山歌的創作和傳唱的隊伍中來,用有古代漢語活化石之譽的客家話演唱客家山歌,從而更好弘揚客家文化。
饒平劉秋彬老師幾十年來一直醉心于弘揚客家文化,醉心于饒平客家山歌的創作與傳唱。在他的帶領下,在眾多鄉賢鄉親的大力支持下,在饒北鄉親的廣泛參與下,饒平客家山歌終于成功復活,而且在客家山歌的舞臺上,發出了饒平客家的聲音。他編著的《饒平客家山歌匯編》,也已經出版面世,這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