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建設歷程(兵團建設歷程心得體會)
今天給各位分享兵團建設歷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兵團建設歷程心得體會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一點團建(www.www.xpoc.cn),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新疆兵團發展史有哪些?
白皮書全文約7800字兵團建設歷程,從建立與發展、職責與體制、開發與建設、維穩戍邊與促進民族團結四個方面介紹了兵團的歷史和發展狀況。
白皮書說兵團建設歷程,60年來兵團建設歷程,兵團以屯墾戍邊為使命,遵循“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開荒造田,建成了一個個農牧團場,逐步建立起涵蓋食品加工、輕工紡織、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的工業體系,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在職責與體制方面,白皮書指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職責,實行黨政軍企合一體制,是在自己所轄墾區內,依照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法律、法規,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
白皮書還指出,兵團的經濟建設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兵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著力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民生,促進就業,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白皮書強調,多年來,兵團堅持亦兵亦民、勞武結合、兵民合一,擁有一支數量足夠、素質較高的民兵武裝力量和兵團武警部隊,一手拿槍,一手拿鎬,與軍隊、武警和各族群眾建立起邊境安全聯防體系,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新疆社會穩定、打擊暴力恐怖犯罪活動中發揮出特殊作用。
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沿革
經過40多年來的建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擁有職工百萬余人,總人口220余萬人。除十個農建師,還有一個建筑工程師(簡稱工建師),三個農業管理局。現有農場、牧場、林場、漁場共172個;耕地面積9.3萬多公項;各農建師沿著塔里木河、孔雀河、烏魯木齊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中蘇界河等數十條河流,修建起大小水庫105座,開掘頭渠以上渠道4470多條,總長度達5.22萬多公里;實
有造林面積12萬余公項。生產建設兵團的宏偉規模和巨大成績,是中國共產黨實行屯墾戍邊政策的偉大勝利。
為進一步貫徹屯墾戍邊的方針,1952年,黨中央軍委命令駐新疆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的一部分將士,就地轉業為農業建設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以擔負起邊疆經濟建設的任務。1954年,黨中央又決定將這支退出現役的轉業部隊集中編成一個兵團,并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光榮稱號。從此,新疆的軍墾事業開創了新的局面。
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以來,保持了人民解放軍一整套政治機構和制度,并賦予生產建設新的內容;它實行了工農學商統籌兼顧,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生產建設方針,并堅持平站結合,寓兵于農,體現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一致性,使人民軍隊“三個隊”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兵團還大力發展了工交、財貿事業,創建、改進、逐步完善了農工商聯合經營。兵團工業的成就,對改變新疆工業基礎薄弱的面貌起了重大作用。 為生產建設奮戰不息的兵團全體指戰員,始終不渝地肩負戰斗隊、生產隊、工作隊的任務。到1998年,兵團的工農總產值占自治區工農業總產值的19.7%。
從1983年開紿,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農場經濟體制進行一系列改革,農業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工、交、商、建企業推行承包經營。在運行機制上,由封閉型向外向型轉變,內引外聯,使兵團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8年6月30日,沈陽軍區黨委據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以原東北農墾總局所屬農場為基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3年8月21日,“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納入黑龍江政府領導,改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6年2月25日兵團撤銷,改編為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F今是黑龍江農墾系統,也稱之為北大荒集團或黑龍江墾區。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5月7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其編制體系采用兵團——團——連隊的體制。1975年6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撤銷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7月16日至21日農林部召開改變生產建設兵團體制做好交接工作座談會。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內蒙古直屬機關毛澤東思想大學??傂!⒎中<霸瓋让晒牛ㄜ妳^)生產建設兵團全部、華北農墾兵團大部一同并入新組建的生產建設兵團。北京軍區從下屬各部隊抽調現役軍人組成各級領導班子兵團建設歷程,率領數千名復員、轉業軍人前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等地接管國營農場兵團建設歷程,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兵團規劃為6個師的建制,每個師轄10個團,每個團轄10個連隊。1969年5月7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司令部設在呼和浩特市。當年,兵團組建了4個師,24個團,246個連隊,接收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5萬余人,全兵團在職人員達7萬余人。1970年,又組建了2個師,15個團。按照原來的規劃,一、二、三師設在內蒙古西部的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境內,四、五、六師設在內蒙古東部的錫林格勒盟境內;由于錫林格勒盟草原地區不適于發展農業和超量發展畜牧業,內蒙古兵團不得不將四師從錫林格勒盟遷到了巴彥淖爾盟,使“東三師、西四師”的格局變成了“東二師、西四師”的態勢。1971年,內蒙古兵團已有41個團(包括2個工業團和4個相當于團級的工礦企業)職工為10.1萬人,其中有知識青年7.55萬人,復員轉業軍人和留廠職工2.57萬人,現役軍人近6千人,另有家屬3.8萬人,共計14.5萬人。1972年,內蒙古兵團總人數為17萬人,職工(包括知識青年)13萬人。至1975年,內蒙古兵團下設農牧業團35個,廠礦企業單位34個,在職人員11萬余人。
中建新疆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1949年兵團建設歷程,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兵團建設歷程,新疆和平解放兵團建設歷程,進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吹響兵團建設歷程了“建設邊疆”的集結號。新疆兵團建設歷程,百廢待興,建設事業迫在眉睫。1950年12月,新疆軍區黨委決定,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二、六軍中抽調部分指戰員成立新疆軍區工程處,為師級單位,隸屬于新疆軍區直接領導。1954年10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軍區工程處劃歸兵團建制,改名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筑工程處,隸屬兵團直接領導。1959年1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筑工程處改名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筑工程第一師。1969年4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筑工程第一師又改名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筑工程師。1975年5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體制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筑工程師,這支具有人民解放軍光榮傳統的建筑隊伍移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領導,改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筑安裝總公司。1979年3月,自治區決定,自治區建筑安裝總公司與自治區建工局合并,組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筑工程局。1983年9月,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將自治區建筑工程局改建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筑工程總公司,為一級局。1999年12月26日,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將新疆建筑工程總公司改制成為新疆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6月18日,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重組新疆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中建新疆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
2012年6月,中建新疆建工納入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進入上市公司序列。
新疆農二師二十一團的歷史記載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二師二十一團,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六師十七團集體轉業而來。1947年2月,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成立,由渤海疆區振華(后改寧津)、臨邑、匡五(后改陵縣)等縣翻身青年農民為主體組建了旅屬第二團,團、營、連骨干則來自三五九旅和晉綏軍區。同年11月,部隊到達河北武安,歸屬西北野戰軍建制,改稱第二縱隊獨立第六旅十七團。1949年2月,永豐鎮戰斗結束后,中央軍委將獨六旅十七團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六師十七團。1953年6月5日,十七團指戰員集體就地轉業,改稱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二師第五團。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隸屬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系列。1958年,農墾部成立,兵團由新疆軍區劃歸農墾部序列,接受農墾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雙重領導,農五師改稱國營第五團農場。1969年7月10日,兵團下達改變番號的命令,五團農場易名為農二師二十一團。1975年5月,兵團體制撤銷,歸屬自治區農墾總局系列,改稱二十一團場。1982年,兵團體制恢復,同時恢復二十一團番號。1983年,村鎮區劃和地名普查時,以渠名鎮,因屬地內的開來渠得名“開來鎮”。
兵團建設歷程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兵團建設歷程心得體會、兵團建設歷程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一點團建(www.www.xpoc.cn)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