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眾心拓展(打動人心的拓展訓練)
在喜迎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5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之際,上游新聞邀請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部分重慶代表共話“眾心向黨、自立自強,愛國奮斗、創新創造”,對我市科技工作建言獻策,忠誠履行新時代賦予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重慶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劉宴兵: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創新驅動戰略
產學研融合是創新驅動的核心。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精神,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創新戰略需求,形成以市場為導向、技術協同攻關,切實融通從科學到技術、技術到產業的創新鏈條,解決產學研合作鏈條銜接不緊密問題;要針對重點產業關鍵共性和“卡脖子”技術,廣泛開展立足產學研、促進產業技術發展的國際模式比較,凝聚學界和產業智慧,引領產學研合作創新方向。要建立促進產學研合作的科技評價體系,對技術、項目、產品、人才、效益、成果等各方關注的問題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促進產學研合作健康有序共贏發展;要聚焦新興交叉領域的跨界協作和集成創新,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打造具有聚集示范效應的品牌,以促進產學研無縫對接為使命,形成政府、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的產學研各方共識,推進產學研創新要素深度“聚合裂變”。
重慶郵電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高新波: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目前,與沿海城市相比,重慶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市創新發展的瓶頸。重慶要實現創新發展,堅持高端引領,就要大力引培高層次創新人才,為其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同時強化服務保障,為人才成長和集聚營造良好環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相關部門和組織要積極主動聯系重慶各高等院校,引導和推進高校學科布局、人才培養主動適應國家和重慶結構調整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大力加強科學普及,以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為抓手,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科普志愿者隊伍,組建科普人才服務團,推進科普信息化。
要引導組織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活動,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以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為抓手,深化學會服務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創新創業服務基地、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服務載體建設,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合作平臺,組織開展學術研討和科技攻關等活動。
重慶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黃瑩:公衛醫療醫保協同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我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保管理各領域內部以及不同領域之間,各部門協同融合不夠,從而在管理體制上限制了健康服務體系的合力發揮。我建議:一是在各級醫療機構設置公共衛生管理科,強化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防控職責。同時,從國家和醫療機構層面強化相關專業人才儲備和引進,參考執業醫師管理模式開展動態考核,切實將疾病防控機構和醫院協同起來。二是建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療服務分類分級分流機制。明確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觸發條件,進而統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銜接,實現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療服務分類分級分流的有序供需均衡。三是推進公衛、醫療、醫保體系間的協同聯動,落實政府籌資責任,建立公共衛生經費投入長效機制,通過合理確定各類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標化工作量,形成可比對的衡量標準。同時,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核心,逐步建立以預防為導向的激勵制度,以健康服務績效、區域人群健康改善為核心,建立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激勵機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的醫療健康和公共衛生的醫保協同機制,實現無縫銜接。
重慶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唐文革:科技創新要聚焦人民生命健康
科技創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一是建立健全符合預防醫學特點的創新評價體系,其中,學科建設、科研項目、人才培養相對獨立。二是推進“醫防協同”“醫防融合”協同攻關,實現多源數據、多點觸發的智能監測預警預測。為城市精準治理提供有力支撐,保障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支撐城市治理法制化、社會化、智能化、標準化。三是加快成果轉化,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有效控制疾病相關的危險因素,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讓健康中國行動落地見效。四是強化健康科普,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抓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病知識普及,讓“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深入人心,轉化為行動自覺,實現健康中國共建共享。
重慶市北碚區科協黨組書記、主席呂春燕:促進科技工作者與企業精準對接
科技工作者在參與科技創新服務中存在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不順利、企業提出的需求與其研究所長不對口、企業參與對接時迫于行業競爭壓力不愿意展示其科技需求存在不主動等問題。我建議,一是持續優化科技信息數據庫服務、創新工程師培訓、高校企業科技資源精準對接、院士及海智人才平臺建設工作;二是著力發揮“科創中國”平臺作用,線上幫助企業發布科技需求,幫助科技工作者展示科技成果,開展線上精準對接,線下主動對接國家級、市級學會服務地方產業,助推科技與經濟融合;三是拓展工作思路,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讓產學研促進會、學會、行業協會中的專業人士幫助目標企業摸清需求,科協、科技局、人力社保局等單位搭建平臺對接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做好全方位跟蹤服務,多渠道解決科技創新中“信息不對稱”這“最后一公里”問題。
重慶大學科學技術協會秘書長劉敢新:加強高校科協能力建設
重視高??茀f的頂層設計。中國科協應協同組織人事、教育管理等部門多方聯動對標《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協會組織通則(試行)》,督促推進高??茀f建設。
加強對高??茀f的業務引導。圍繞“建家、獻言、舉才、科普、學風、智庫、科創”等主題打造品牌活動或平臺,悉心指導高??茀f結合本校實際凝煉特色、聚合資源,形成具有科協特色的工作抓手。引導高??茀f主動適應新時代科技發展的要求,積極參與高校學術治理,提升學術治理能力,完善學術治理機制,建立健康學術生態。中國科協或地方科協要加大對高??茀f的指導,促進高校科協聯盟建設,為科協建設和發展搭建交流平臺。此外中國科協(地方科協)要主動關心高??茀f工作人員的發展,讓他們有歸屬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重慶大學醫學院智慧檢驗與分子醫學中心主任羅陽:利用科學技術建立健全應急科普機制
從過去一年來看,科協對突發事件的科普工作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一是推進應急科普管理機構改革,建立重大疫情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強化指揮力度和統籌調控手段,完善統一指揮、分區分級管理的組織指揮機制。二是完善應急科普聯動機制??山⒙摵蠒虣C制,匯集各部門優勢資源和專業力量,提高應急科普能力和效率;建立聯合響應機制,科學合理界定職責,各部門既要承擔重擔,又要做到有主有次,形成合力防控疫情科普機制。三是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疫情科普,探索建立“政、商、軍、警、民”聯動的國家應急科普機制。四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協助建立如全國應急管理大數據平臺等優質機制,為政府及群眾提供高效、公開、客觀的信息渠道。
西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王麗丹:加強原創性和突破性技術攻關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一是要加強人工智能領域原創性和突破性科技攻關。大力研發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應瞄準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類腦芯片、神經形態計算等前沿領域,開展原創性科技攻關,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項目。
二是盡早布局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儲備和培養,增加各高等院校的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招生計劃名額;多方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支持社會機構開展人工智能培訓;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鼓勵研發針對中小學階段的教學資源。
三是發揮重慶市人工智能學會的積極作用。重慶市人工智能學會將主動服務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為重慶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貢獻力量。
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娟:構建多元創新機制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高校處于科技創新關鍵地位,聚集了大量的科研人才、設備以及資金,但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滯后。
為了解決高??萍汲晒D化率低問題,我建議:一是構建多元、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增強高??蒲腥藛T科技產業化意識。高校應制定相應政策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鼓勵科研人員根據科研項目成立衍生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科研人員兼職兼酬、離崗轉化科技成果。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門機構和培養成果轉化專業隊伍。目前,很多高校未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具體負責轉化工作,導致科研人員與企業之間缺乏溝通渠道。應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成果轉化隊伍,培訓人員應具備復合型專業知識和服務能力,為成果轉化提供專業的服務。三是探索多種模式,撬動機制創新。高校應圍繞激活轉化動力、疏通轉化通道、打造轉化平臺,在成果轉化實踐中大膽探索成果轉化新模式。
重慶交通大學科協常務副主席、科技處副處長任其亮:將科普教育工作納入重點實驗室考核
重點實驗室為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國各類重點實驗室作為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眾進行科學知識普及與傳播、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高的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為充分發揮我國各級各類重點實驗室的作用,助力提高全民科學教育素質,我建議,將各類省部級、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納入科普教育基地,通過建立科技主管部門與科協共同管理重點實驗室的機制對實驗室進行管理驗收,有效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普教育,推進科普工作社會化、群眾化、經?;岣吖娍茖W文化素質,根據實驗室的級別、類型等制訂相應的科普教育計劃,明確對象、每年受益人數等,開展“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在活動期間對公眾實行免費或優惠開放,并納入考核計劃,作為該實驗室運行效果考核的一票否決指標。
重慶理工大學兩江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李彥:發揮高校科協作用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高校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發揮高校科協作用,助力科技自立自強,一是要進一步推進學科交叉與融合。通過舉辦高層次、跨學科、多領域學術交流活動,把學術交流與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在交流與研討中,架起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立交橋,打破學校界限、院系界限,強化橫向聯系,提升學校創新能力。二是利用其群團組織優勢和橫向聯系優勢,催化促進科教融合,創造有助于開展創造性工作學習的環境,引導和指導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師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和課外科技活動,拓寬知識面,提高科研能力。三是高校科協須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利益在校內發聲,為青年人才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為青年人才的成長助攻助力。四是要依靠上級科協組織,通過企業科協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加速成果轉化,強化科研人員產業化、市場化意識,促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史浩飛:科技創新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這對科技工作者來說,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面向未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近年來,我國已在5G技術、量子通信、超導材料、北斗導航等諸多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與此同時,在不少核心關鍵的領域仍然受制于人,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核心技術短缺,自給率不高。建議在重點項目的頂層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系統性、共性技術的突破;注重產出基礎性、體系性的重大成果;重點布局涉及全局性、基礎性的重大項目或重點任務,比如新材料、高端精密科學儀器、核心元器件等,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有很強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從國家迫切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選擇研究方向、確定科研選題,持之以恒地坐冷板凳,久久為功,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為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信息與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韓鵬:強化技術轉移隊伍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在中國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夕,重慶市委以全會形式專題研究部署科技創新工作,這在重慶直轄以來還是第一次,令人振奮??萍汲晒D化和科技服務一直是地方科研院所的重點工作和特色優勢,目前我院正集中力量建設全國一流的科技服務大平臺易智網,著力打造1個易智網線上平臺,建設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2個線下服務基地,并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布局建設17個分支基地,做好技術成果擺渡人,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在重慶落地轉化。
缺乏專業的技術轉移人才和成熟的技術中介模式是制約目前科技成果轉化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覺得可以以基層科協組織為基礎,通過專業技術經紀人課程培訓提升基層科協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率先在市內打造一支成熟的、有體系的技術成果轉化團隊,同時一方面結合科協的學會和專家資源,系統地開展線下的成果對接和服務企業活動;另一方面利用現有的線上科技服務平臺,為科技成果雙方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服務,構建線上平臺、技術經紀人、企業和科研工作者四方聯動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讓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更加順暢。
重慶市動物園管理處高級工程師嚴濤:弘揚園林傳統技藝培
養工匠人才
為滿足
社會發展
與生態
文明建設和市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我建議:
定期舉辦各類園林傳統文化展覽,形成良好的藝術氛圍,不斷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舉行各類相關交流會,建立相互學習、觀摩交流的平臺,不斷提升各類專業人員綜合素質。
打造園林藝術精品專類園,開展如城市最美公園、最佳盆景專類園、精品家庭賞石館、優秀花卉生產基地等評選工作,調動相關從業人員積極性,打造園林藝術精品。
培養園林工匠人才,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工匠人才可采取以下形式:
開展園林各工種的專業技能培訓。采取3~5天短期培訓方式、3~6月的中期培訓或拜師學藝,不斷提升創作人員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
開展園林各工種的職業技能競賽,為廣大技能人才提供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藝的平臺。
開展園林各工種不同層次的技術職稱評定工作,如市盆景藝術大師、插花花藝師、高級綠化工等,可以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帶頭引領作用,幫助人才明確和正視未來努力方向,推動行業水平不斷提升。
制定相應鼓勵機制,可以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積極性,鼓勵大家多出藝術精品,推進我市園林綠化產業向更專業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重慶市第八中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周迎春:用制度為科技工作者保駕護航
學??茀f要用獨特方式來弘揚科學精神,開展科技活動。作為基層科技工作者,我認為應建立中小學科普教育課程體系為科普工作者提供職業平臺。建議盡快開展中小學科普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加快建設中小學科普教育課程體系。
設立中小學科技教師專業職稱序列,促進科普工作者專業化發展。同時建立和完善中小學科普工作者培養體系,將科普工作者繼續教育培訓納入各級政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繼續教育培訓計劃。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使科普工作者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將科學素質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將科學普及納入教師績效考核評價,激勵全體教師將科學普及自覺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及項目管理部總經理賴薪酈:企業科協應為科技工作者做好服務
長安汽車科協通過完善組織機構、舉辦一系列科技活動等途徑不斷提升科技人員對科協的歸屬感,同時希望上級科協對企業科技創新中遇到的難點和問題予以幫助。組織行業大咖到企業舉辦學術及行業發展專題講座,為提升廣大科技人員能力和企業經營發展建言獻策;結合行業發展方向,組織科技人員到先進企業進行參觀、學習和交流;積極推薦企業科技人員參加國家級和省部級創新爭先活動;根據企業科技人員數量及工作開展情況,每年度給予企業科協一定的活動經費,支持企業科協服務科技人員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定期發布科技發展動態、新技術周刊等,促進科技成果的孵化及轉化推廣;幫助企業培育、擴大企業技術專家在國家科技平臺中的影響力。
中電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公司高級專家李婷:關注科技工作者 讓科研擁有更多自主權
讓科技工作者成為全民關注、關心的對象,成為青少年的榜樣。建議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宣傳報道,讓全社會更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實際工作。
加強本土工業界人才的“自主培養”。建議重點由“引進來”逐漸偏向“自主培養”,加強本土人才的激勵機制和培養機制。
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團隊更多自主權。建議優化事業單位工資總額限制的政策,市場化吸引和引進人才;進一步加強科研經費靈活使用的機制,給予課題組和所在單位更大的調配權和決策權。
優化科研項目規劃、立項和驗收的管理制度。建議項目規劃過程中加強應用方的意見,增加一線科研人員的話語權。
挖掘科協在國際交流中的橋梁作用。通過科協出面邀請國際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推動國際上的民間科技交流合作。
重慶零壹空間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舒暢:校企合作 共育青年科技人才
近些年,市科協集中解決了一批科技工作者最關心的問題。結合多年的一線科技工作者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積極探索新的校企人才合作培養模式,把高校相關專業的優秀人才直接放到企業的研發崗位上,讓理論與實踐結合。零壹空間后續也會積極推動與重慶當地高校的合作,在重慶打造商業航天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基礎研究院等,共同助力重慶航空航天全產業鏈發展。
推進基層科普設施建設,打造青少年特色航空航天科普教育。未來可重點圍繞青少年、青年科技人才,結合重慶航空航天產業園,打造重慶特色的航空航天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研學基地等,加強航空航天領域科普的深度和廣度,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探究能力,切實提升重慶航空航天青年人才儲備。
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服務中心副主任石維娜:構建西部(重慶)科學城創新生態
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诖耍岢鋈缦陆ㄗh:
加快推進重慶高新區“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從技術服務、產學協同、人才服務三個方面,協助重慶高新區加快建設“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國家、市、區三級共同打造“政府主導創環境、企業主體強創新、科技人才激活力、科技研發出成果、金融配套強保障、科協服務提效能、成果轉化增效益”的創新創業生態。
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西部(重慶)科學城加速集聚,推動一批科技經濟融合服務和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落戶。協助建設重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在重慶高新區實施高端人才全球“引育留用”全鏈條服務,發揮科技服務團作用,組建科技創新“攻堅隊”,策劃舉辦有全球影響力的會議活動,打造西部(重慶)科學城科創文化品牌。
重慶市萬州區科協黨組書記、主席羅重生:完善創新環境 激發科技人才活力
目前科技創新人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現有引才政策實效性不夠、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健全、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和服務保障不夠精準有力。建議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務需求征集機制。通過網站或微信公眾號建立線上專門的服務需求征集通道,結合大數據技術建立分析匯報制度。
打造和暢通科技期刊投稿平臺。為科技工作者做好辨別工作,匯集和更新期刊投稿方式。
促進創新網絡開放、共享、互動,推進精準對接。搭建平臺,推動高校的科研資源向社會開放力度;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合作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提升企業科協覆蓋率,增加企業科技工作者的聯系數量。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在未建立企業科協的企業建立科協聯系人制度。
服務好在鄉村振興戰線上的科技工作者。開展針對農村技術人才的專業培訓。
保障科技教師權益。政府部門與科協組織可以設立科技教育專項獎。
重慶市黔江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研究員龔素華:拓寬聯系渠道 為科技工作者搞好服務
科協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協組織必須拓寬聯系渠道,盡全力為科技工作者搞好服務。建議:
優化結構,提升參政水平,通過優化科協組織班子(代表)構成,提高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比例。
搭建平臺,促進人才交流。通過已建學(協)會、企業事業科協等組織和搭建網上科技工作者之家交流平臺等措施,全方位、多元化與科技工作者聯系交流。
紓困解難,關注人才訴求。完善并開展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機制,開通“科情在線”平臺,幫助解決技術攻關難題。
招才引智,注重人才發展。加強高校院所招才引智力度,選派市級以上科技特派員,申報創建科研工作站。
強化引領,加強人才培訓。舉辦科技領軍人才專題研修班等,實現人才服務階段前移。
完善機制,發揮人才作用。完善黨建帶群建工作機制、基層“三長”帶動工作機制,推動基層科協融入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工作平臺。
重慶市永川區勝利路街道辦事處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段紹建:服務科技工作者 履行橋梁紐帶職責
科協應該認真履行橋梁紐帶職責,將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到推進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實踐領域中。為此,本人建議堅持思想政治引領,把黨的領導貫穿落實到科協工作各方面、各環節。
搞好定期調查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科技人才的思想動態、工作狀況、自身愿望等調查研究報告。
開辟科技工作者參政議政的渠道。積極舉薦有一定參政議政能力、敢于建言獻策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參與本地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工作。
認真組織科技人員開展學術交流。廣泛收集國內外學術活動信息,組織科技工作者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積極為科技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為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技咨詢、技術轉讓等有償服務提供政策保障。
積極組織開展對科技工作者優秀事跡的宣傳。利用刊物、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利用展覽場所,展出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定期舉行優秀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