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的團建(團建一次需要多少錢)
距離第13個雙十一還有3天。
百億補貼、全網最低、限時特價、爆款秒殺······每逢雙十一,這樣的字眼就沖擊著所有人的眼球。
低價是雙十一的核心,也是零售行業的金科玉律,但便宜從哪來,似乎成了巨量買賣前看不到的那只螞蟻。
低價只是一個結果,商家賣低價是吃了蜜糖,還是服了砒霜,得看低價的來處:成本驅動,不以平臺和上游供應鏈的失血為代價,這樣的低價是蜜糖;燒錢補貼,消費者薅到的羊毛最后又加到品牌商的頭上,或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這樣的低價是砒霜。
隱秘的低價陷阱,困著平臺、品牌、消費者。有沒有一種低價能夠讓零售渠道的競爭回歸本質:低價之上,還有最好的體驗和最合適的商品。
這個看起來既要又要的命題,促成了京東內部的一次供應鏈革命,它可能也會在未來深刻地影響這家公司,乃至中國的零售行業。
01
潮水褪去:不打價格戰之本
依靠3C產品起家的京東,帶給不少消費者的是“高質高價”的印象,但第三方比價平臺上的數據,可能有違消費者的這種“舊知”。
11月7日晚間,一家第三方調研機構報告中的熱門商品價格排名顯示,多家主流線上零售渠道中,手機品類100個單品里京東價格占優的有48個;空調品類100個單品中,京東占優的有53個;食用油里,京東占優的更是有68個;就連香水這類冷門產品,京東價格占優比例都排名第一,有40個。
“高定價”的固有印象其實從來就和京東對自身的定位不符。在2016年出版的一本自述里,劉強東回答了“京東的價值是什么”這個問題。從某種程度來說,他的回答映襯了零售渠道競爭的本質:“我們的商業價值就是品質保證,送貨快,價格便宜”[1]。
在拓荒階段,京東改變這種固有印象的方式很高調——打價格戰。
第一次是在2010年,京東決定開辟圖書板塊,并挑起價格戰以對抗當當網。第二次是在2012年,京東開拓家電品類,向蘇寧發起挑戰,時值3C業務飽和、圖書和百貨單價較低,京東需要找到下一個增長點。
京東家電銷售額13年超國美,14年超蘇寧易購
看似是價格戰,其實是品類的擴張戰,這背后是京東在供應鏈層面的系統性改造。
賣書前,京東只有幾萬個SKU,還能用人工揀貨和補貨;賣書后的京東SKU急劇膨脹,半年內就突破100萬。之后兩年里,京東一邊惡補技術,研發了一套智能補貨系統,每次補貨可比之前提升50%的效率[2];一邊惡補倉儲,擁有大倉的城市從7個增加到了40個[3]。
在家電領域的發力,又最終促成了京東“以儲代運”的物流體系:在消費者下單前,就把貨物送到預計將產生大量需求的市場附近,在倉庫“待命”。貨物從最近的前置倉庫調往配送點,再由快遞員配送給用戶。
這些供應鏈的系統性改造其實回答了京東低價的來處:減少流通損耗。
商品供應鏈本質上是流通的生意,而實現商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的流通是需要耗費成本的,即“流通損耗”,某一環節的效率越低,這一環節的流通損耗相應越高。
在這兩次價格戰里,京東能給消費者讓利的根源在于,它的流通損耗比對手更少。
京東開拓大家電品類之前,國美和蘇寧加起來有將近3000家門店,線上賣貨的京東僅這一環節就能省下巨額店租的損耗,降價空間自然更大。
京東在大家電品類的全面勝利,低價是表象,實質是高效率的流通方式對低效率的流通方式產生了沖擊。
國內電商因模式不同,流通損耗的環節相應不同。生產環節完成后,品牌商通過平臺把貨賣給消費者,流通損耗由流量費和快遞費構成;但京東最大的不同是自己進貨賣貨,商品經過京東的流通損耗其實就是進銷價差,其中涉及更多看不見的供應鏈環節:市場-倉儲-物流-支付-售后。
東吳證券曾將京東和天貓的上述流通損耗進行量化,從而比較出兩種模式流通效率的高低及變化趨勢,換句話說,就是誰更有賣低價的能力。
商品從生產流通到消費者經過的“十節甘蔗”
2012-2013年,京東調低售價,犧牲毛利率換來了高速增長,在淘系的夾縫中撕開了一條裂縫,這一階段京東的流通效率高于天貓,但經營是虧損的。2014-2016年,天貓的流通效率高于京東,并且差距逐漸變大。2016年后二者差距逐漸縮小直至超越,恰好在2016年,京東首次盈利[2]。
差距縮小的原因來自兩方面:天貓貨幣化率開始相應提升,獲客不易,流量斗貴;京東自身效率的優化,履約費用率、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在2016年后逐步下降。背后的核心差異在于,京東自營商品自建渠道看起來是更加重的模式,但也讓京東得以參與更多實際價值環節,可以優化供應鏈成本的環節也越多。
這也是京東一直以來的一種基因:從圖書到大家電,京東做出的思考更多在于,如何從后端綿延的供應鏈上不斷摸索和優化,在無數細小的環節尋找技術突破的可能性,進而促進整個鏈條的運轉效率。
劉強東回答何為京東價值的2016年,也是京東效率明顯開始優化的年份,這家在中關村擺柜臺起家的企業當年還做了兩件事:成立X事業部和Y事業部,前者專注于智能倉儲物流系統,后者聚焦智能供應鏈。
流通效率的競賽從50米的價格戰短跑,向馬拉松式的低價長跑升級。
02
體驗升級:重新定義價格
2017年,京東首次公布了自己的618戰績,1199億。這件事情背后更多的含義在于,電商造節的混戰告一段落,京東618成為唯一一個敢和阿里雙11叫板的IP。
京東早年的攻城略地,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通過互聯網本身的β和京東自身的α,但線上對線下本身天然的優勢顯然更加舉足輕重。而在2016年后,互聯網的β消耗殆盡,電商平臺之間的價格戰逐漸走向刀口舐血短兵相接的章節,這促使京東開始思考自身的戰略規劃。
在京東的設想里,由于自己參與了供應鏈中更多的環節,這也意味著擁有用技術去提升效率的空間,進而實現某種良性的低價?;蛘邠Q一個方式來說,讓低價成為一種護城河,而非促銷策略。
Costco在過去十年中幾乎沒有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它的秘訣是只賣4000個最基礎的剛需SKU,并把這些商品的規模做到最大,接著用最便宜的價格、最低的成本提供給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Costco甚至會根據消費者的數據做供給的優化與定制。
舉例來說,為了保持低價的基本原則,Costco會專門讓供應鏈或品牌為自己定制新的SKU,比如在5塊錢300毫升的基本款之上,定制一個10塊錢1000毫升的版本,以獲得實質上的最低價。在規模優勢的基礎上做到最優化的供應鏈和最精細的成本管理,是Costco一以貫之的策略。
對京東來說,他們同樣需要讓低價成為護城河,而不只是單純為了增長去犧牲供應鏈的工具。那么第一個問題是,京東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低價?
2016年11月24日, 京東Y事業部成立,它的工作是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智能供應鏈。它的第一項KPI是給龐大的供應鏈網絡再裝上一個智慧大腦,讓它運轉地更聰明、高效。兩個月后,劉強東在2017年的開年大會上喊出京東的新戰略:技術、技術、技術。
2017京東開年大會
在這之前,京東采銷部員工一天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早上八點開始打電話談貨源、做訂單,中午從供應商手中收貨,晚上處理客戶評論,一口氣忙到十點 [3]。
當時是京東成立的第12年,京東提出在下一個12年里,要成為一個交易+服務+技術的公司。Y事業部的研發負責人胡浩后來回憶說:“這是京東的重要轉折點?!?/p>
回到對京東價值的定義:品質保證、送貨快、價格便宜,前兩點京東已經做到了,做到第三點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在低價的同時,還能兼顧品質與配送質量。
京東內部有一個專門的客戶體驗部門,他們的一個重要工作是跟蹤用戶滿意度的各項指標,價格是尤為關鍵的因子。Y事業部價格算法團隊的一線員工李聚信回憶,消費者最深惡痛絕的不是價格比別的平臺高,而是波動太大:“剛買完就降價,虧大了”。
2019年,京東零售全面落地了NPS(用戶體驗指數)考核機制,包括商品、價格、服務等多個用戶關注的核心參數。對用戶體驗的關注自京東上市前就已經開始,但真正落實到制度上的,這是第一次。
據說劉強東也會不定期在京東下單,和貝索斯一樣,喜歡每天查看用戶郵件。劉強東曾在內部下達一個看起來既要又要還要的指示:光有用戶體驗還不行,還要讓我們的商業模式有可持續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基于這些思考和反饋,京東內部提出了“價格健康度”的概念,將價格波動、價格誠信、價格競爭涵蓋其中,試圖用統一的指標來規范平臺上的價格行為。例如參與雙11大促的商品需要達到價格健康的要求,否則無法上架。
2016年到2019年,經過了無數次溝通、會議乃至爭論后,京東確立了一點共識:價格并不是越低越好。
這并非代表京東放棄低價,而是用兩個定語建立一個框架:一個是健康,這意味著低價不應該以犧牲供應鏈的質量為基礎;另一個是穩定,這意味著不能為了低價讓消費者產生被欺騙的感覺。后來,京東將其概括為“可持續低價”。
可以想象一下互聯網時代名聲在外的亞馬遜飛輪:Prime會員服務不斷擴大買家基數,繼而吸引更多第三方賣家入駐,商品品類得到進一步豐富,又吸引更多會員。當三項業務都轉動起來時,就會形成一種合力,不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良性循環。在這之中,Prime會員是亞馬遜底層飛輪。
對于京東來說,他們希望“可持續低價”也能扮演這個底層飛輪的角色。隨后,整個京東的供應鏈開始了一場關于效率的自我革命。
03
技術進擊:可持續的護城河
智慧大腦已就緒,京東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要如何實現可持續低價?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可持續低價的前提是可持續低的成本,尤其是以自營為基本盤的京東,要想在前端把價格打下來,關鍵得在后端使勁。
但在京東做這事,困難遠比想象的多。這是因為京東的供應鏈龐大且復雜,水平已然是世界級,留給算法可優化的空間并不多。這就跟相親條件越多,越不容易找對象一個道理。
截至目前,京東物流運營著約1200個倉庫,五年翻了四倍多。倉儲總面積2300萬平方米,相當于32個故宮,差不多是一個地級市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數量級。而京東在庫的SKU數量多達900萬,還能把庫存周轉天數壓縮到31天,僅為同行平均天數的一半。
周轉天數越少,意味著管理效率越高。在這種極致的效率下,京東還想再進一步降本提效,難度無異于在高速公路上一邊開車一邊換輪胎。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2016至2020這五年間,Y事業部從一個十幾人的小團隊擴張至數百人的業務部,成長為京東的殺手锏之一,他們的目標始終只有一個字——快?!翱臁钡氖巧唐窂南聠蔚绞肇浀乃俣?,也是解決復雜問題的效率。從銷量預測到物流匹配,每一個小節點上的效率提升一小步,就能帶動整個鏈條實現效率飛升。
在講述京東智能供應鏈運作流程時,胡浩將銷量預測稱作是供應鏈的開端,“沒有對銷售端的準確洞察就談不上成本和效率”。
對于任何一家零售企業來說,銷量預測都是一項基本且核心的工作。此前,銷量預測憑借的是采銷部門的經驗總結,在新電商時代,預售也是一種銷量預測的捷徑。
而在京東打造的智能預測系統中,它可以依據歷史銷量數據來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銷量,并及時和上游采購協同,避免缺貨或滯銷。
舉例來說,如果某款商品在某幾天可爆賣100件,但平時的銷量只有1件,按照傳統的供應鏈做法,通常會預備100件的庫存,這就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智能預測能在缺貨和滯銷間找到平衡,還能有效消解可能出現的價格波動。
京東的智能供應鏈
要達到更快的周轉效率,還需要自動補貨的協同。京東花費了數年時間研發自動補貨系統,Y事業部團隊為此還發表了一篇名叫《基于深度學習的實用端到端庫存管理模型》的論文,被頂級期刊ManagementScience錄用了[7]。
胡浩介紹,京東自動補貨已經能覆蓋85%以上的SKU,這項功能和倉網優化搭配使用能發揮奇效。倉網優化能夠自動生成各品類商品在全國倉庫網絡的最優分布,進一步降低成本。比如系統預測到天津的某款商品短期內會賣爆,那么就會自動就近從北京倉預調撥一批商品入庫天津倉,既能保證現貨率,又能降低流通損耗。
自動定價是基于上述幾種能力之上的最后一環,即系統自動發布價格,不需要人工輸入,目標是控制價格波動而非突破底線。
價格是最前端也是最容易被消費者感知的環節,它的設定需要考慮現實場景,絕不是簡單的成本和利潤的加成。比如家電3C這類有生命周期的產品,新品一出,老款就得折價賣,還不能比競爭對手賣得貴。這部分品類的定價工作很難完全交給機器,仍需要經驗豐富的采銷部門來輔助決策。
此外,不同的商品品類對應著不同的業務場景,商品的標準化程度越低、SKU越復雜,定價也就越難。以典型的長尾商品圖書為例,由于少量的爆款商品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預測圖書的消費需求是困難的,哪些書該打折,打幾折,這些都有講究。
價格是整個供應鏈里最復雜的一環。因而,Y事業部給自動定價配備了“翻譯官”。自2020年起,吳雨淋所在的價格策略團隊和用戶體驗部門合作,負責收集和梳理問題,再將其“翻譯”給自動定價團隊。
去年疫情期間,吳雨淋觀察到威露士消毒液在短短2個月內的價格波動幅度達到了近40%,大批的消費者怨聲載道?!跋疽耗菚核闶莿傂璁a品,消費者直呼受不了”,吳雨淋說,“后來我們通過技術手段把價格波動控制在了10%以內,反而實現了銷量翻倍”。
人前云淡風輕,人后懸梁刺股。京東的工作擺在臺面上的,也許只是消毒液的價格穩定在某一個數值,不被看到的卻是五年里不間斷地提升供應鏈效率的努力。
正是這不起眼的小小價格,最終能夠匯聚成龐大的社會價值。
04
蝴蝶效應:自下而上的反哺
2018年的中國品牌論壇上,董明珠在與劉強東的對談中說,兩個人很少見面,但只要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唯獨不會聊各自賺了多少錢,而是會想著怎么去一起開拓市場:“我遇到的那么多合作伙伴里面,他(劉強東)是唯一一個不和我談價的?!?/p>
給消費者的羊毛,一般都是從供應商那里薅下來的。拼多多百億補貼消費者一點都不手軟,但人們不知道的是,它在今年3月已開始讓商家交租了,抽傭比例在1%-3%[8]。
與海外巨頭亞馬遜相比,拼多多對經銷商還算客氣了。針對圖書、軟件、電子配件品類,亞馬遜的抽傭比例達到了15%。今年年中,亞馬遜針對中國賣家進行了大規模的封店,背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刷單行為擾亂了平臺秩序,使得買家賣家的數量下降,從而降低了亞馬遜抽成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不難發現,不僅是董小姐夸人的行為很罕見,她夸贊的內容——京東與供應商分享效率紅利——同樣難得。事實上,劉強東早就說過,京東通過效率省下來的成本不會成為京東的額外利潤,而是全部分給上下兩端的供應商和消費者。
少享一點福容易,京東甚至愿意多吃一點苦。當年和蘇寧國美打價格戰,京東寧愿三年零毛利率,也不會從供應商那兒漲費用點。
對供應商而言,這也不只是增加了一點財報上的成績。京東與供應商互利,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能帶動上游產品更深層的改革。徐保乾在京東做了五年顯示器采銷。談到京東與顯示器品牌的關系時,他告訴筆者,京東的做法實際上是根據對用戶需求量的精準預測反哺上游。
顯示器是一個周期性較強的消費品,它的價格波動又源于面板行業的周期性。
在“摩爾定律”的鞭策下,面板行業多的是“彎道超車”的例子: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老霸主日本并未升級產線。兩年后,就被猛砸3代線的韓國超越。2009年后,大陸加入戰局,把投資焦聚在高世代的8.5代線、甚至10.5代。最終在2018年一舉超過了韓廠,并在2020年生產了世界上幾乎一半的面板,實現了后發者的勝利。
張化橋在《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中這樣評價:雖然你今天過得很好,但你今天掙的錢必須投資,否則明天就會被對手揍死。
然而隨著產線的建設,行業就會出現周期性的產能過?;蛘卟蛔?,造成面板價格的暴漲暴跌,連帶顯示器價格跟著坐過山車,如何熨平產能與需求之間的波動是行業難題。就算是徐保乾這樣的行業老手也頗為無奈:“供需變化太快太頻,都在屋里,但就是看不到大象?!?/p>
京東,從兩個方面緩解甚至解決了這個難題。一方面,京東幾乎跟所有優質的顯示器品牌都有合作,比起單兵作戰的品牌,京東更能感知上游的全局變化,尤其還疊加了自身的技術能力,這讓京東更能預測供需變化,也就是能預測價格回落或上漲的節點在哪。
今年,京東將數據預測信息提前釋放給顯示器品牌。徐保乾在談到數據的啟發時表示:“未來半年,甚至提前到雙十一結束后,整個顯示器市場的行情會有新的變化,我們的這些預判,都是基于品牌數據的反饋和消費需求的變化?!?/p>
另一方面,在價格預測的基礎上,京東超過5億的活躍買家是保需求的基礎,通常是適時采購、大量低價拿貨,用規模優勢下探產品的成本,但絕不會突破供應商的價格底線。
銷量的穩定,意味著庫存可控,現金流穩定,這才能讓廠商實現“資金-資產-資金”的良性循環,而不是精力都被賣貨這件事占用,研發創新和精細提效卻難顧上。
總結來說,京東發揮效用的邏輯大致是:低價-穩定需求-穩定生產-解放精力-釋放提效和創新能力-更低價/新品。
從京東選擇做自營開始,供應商和京東就是唇亡齒寒的關系,能隔岸觀火的那是自己不賣貨的。京東作為具備數字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在“以實助實”,為供應鏈合作商的穩定、增效、創新提供助力,既是助人,也是渡己。
就像劉強東在書里寫的,只有跟京東合作的供貨商都賺到錢了,在京東買東西的用戶都以公平的價格拿到真東西了,京東才能活下去。
05
尾聲
2015年,用利基市場和營銷玩法重新定義“低價促銷”的拼多多殺了出來。電商競爭的賽場上,人們的記憶不僅容納第二,還身體力行買出了拼多多這個第三。后來,抖音這樣的內容平臺也入局,中國電商市場由集中走向多元發展。
看似是“賣得更便宜”的零售商就能攻城略地,但京東卻在商品流通中的履約環節構筑了壁壘。拼多多市占率快速攀升的2018-2020年,京東防御得當,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商品從品牌商流通到消費者所付出的流通成本,可分為“信息成本”和“履約成本”,其中撮合買家與賣家交易的信息成本,難以持續創造規模效應:消費者千人千面,單一信息平臺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但履約成本最具規模經濟。國內電商的履約更多依賴開放的物流體系,雖然這使得中國零售流通體系獲得飛速進步,但龍頭企業未能享受履約環節的規模經濟壁壘。因為快遞是開放的基礎設施,倉配才是電商的專用資產,需要對商流精準預測。
過去,決定電商競爭格局的是規模,而未來電商企業的中長期價值,將更取決于社會實際價值環節的參與程度。
2018年,吳曉波開了一檔節目叫《十年二十人》,劉強東也去了,在節目里又一次回首當年做物流的決定:“如果京東需要燒十年的錢來打造物流,其他任何公司也都得需要十年,這幾乎是無法逾越的。”
為了用戶,為了供應商,為“可持續低價”所投入的一切,這一刻又回饋了京東,是現在更是未來。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劉強東自述:我的經營模式,劉強東
[2]流通損耗、渠道變遷與京東集團的競爭優勢,東吳證券
[3]電商改變中國,商業周刊中文版
[4]京東徐雷吐槽雙11玩法:購物同時還要復雜計算是很痛苦的事情,鈦媒體
[5]6000字內部信,劉強東重新定義京東,雷鋒網
[6]這屆雙11,為什么真正的主場在京東?21世紀商業評論
[7]運籌優化,萬字長文:京東智能供應鏈背后的故事,親愛的數據
[8]拼多多“百億補貼”開始抽傭,生鮮類目先行,晚點LatePost
[9]阿里巴巴VS亞馬遜,一文詳解中國電商集中度變化的經濟邏輯,中泰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