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團組織陣地建設(團的基層組織建設)
為深入推進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和新時代少先隊組織改革創新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對共青團和少先隊的領導,全面提升新時代黨領導下的團的基層組織建設能力和青少年工作水平,臨海團市委積極探索破難,在思想引領、組織建設、隊伍建設、陣地建設等方面全面加強黨、團、隊一體化建設,推動建立廣覆蓋、有活力的團隊組織網絡體系。
一體推進黨團隊思想引領工作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聚焦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主責主業,采用線上線下共育模式,建立市—鎮(街道)—學校三級共育培養體系,打造“青苗”“青馬”“青匠”“青農”四大工程,以網絡學、團課學、實踐學等形式分類開展青年教育引導,構建覆蓋青年全年齡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各級黨組織負責人每年至少給團員青年上一次黨課,參加一次團的主題活動,加強對團員青年的教育引導。市本級集中備課,每月推出一期原創主題團課,實現基層團組織學習全覆蓋。
二是創新教育形式。結合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分類組建青年宣講團58個,鹿鳴少年宣講團1個,匯聚1200人的宣講隊伍舉行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宣講100余場次。開展“青春心向黨”“青春喜迎十九大”主題活動、“千名青年流動講”專題宣講、“萬名青少年紅色IP大尋訪”“口述人生話初心”“百校慶百年”紅領巾火炬接力跑等活動,打造行走的黨課、團課、隊課,持續推動青少年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常態化、制度化。
三是樹立典型代表。大力選樹青少年身邊可親、可信、可學的典型,選樹各行各業成績突出的青年先鋒模范人物,通報表揚全市“兩紅兩優”和“新時代好青年”。以青春故事分享、座談交流、網絡宣傳等方式擴大先進典型影響力,新華網、學習強國等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多次刊發報道我市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形成了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鮮明價值導向。
一體推進黨團隊組織建設工作
一是壓實責任鏈條。聯合市委組織部、教育局等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帶團建、隊建工作的實施意見》《臨海市黨建帶團建、隊建工作巡查清單》《臨海市學校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把黨建、團建、隊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實現黨團隊同頻共振,明確團建、隊建不合格,黨建不評優。
二是筑牢團隊基礎。加強以團帶隊,落實少工委“雙主任”制,構建團委、教育部門一月一協商、一季一研討、半年一總結的協作格局,推進少先隊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全覆蓋建立中小學少工委和中學團委,全面規范建立少先隊大、中、小隊組織,補齊中學少先隊組織建設短板。創新探索校村聯建、企村聯建、村村聯建“三聯”模式,切實提升團隊活躍度。
三是提升組織活力。堅持黨團隊建設的協調聯動,突出“建活并舉、量質并重”,扎實推進青少年組織體系建設。創新實施“兩新”組織團建“塔群”工程,構建“團市委、園區、企業”三級聯動組織架構,新增非公團組織120家。擴大新興領域團建有形有效覆蓋,成立臺州市首家快遞行業、互聯網行業團工委,建設全市首家新興青年空間,全年共發展社會領域團員184名。立足青年集聚分布特點,覆蓋多領域,新建團辦青年社團和協會青年委員會11家。

臨海市委組織部、團市委聯合開展“青年大學習 干部上講臺”活動

少先隊員結對老黨員學黨史活動
一體推進黨團隊隊伍建設工作
一是多渠道建強隊伍。堅持黨管干部原則,拓寬來源渠道,實施“雙百雙服務”兼職團干部培養工程,制定“8+4+N”工作清單,2021年配備金融、司法兼掛職副書記65名,謀劃確定工作項目124個,打造示范性工作陣地3個,舉辦各類活動130余場次。統籌推進全市團員發展工作,以“雙積雙評三公示”打造入團量化評價體系,形成全過程培養評價機制,“積分入團”列為省級專項改革試點。制定《臨海市少先隊分批入隊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結合“紅領巾爭章”行動,抓實少先隊分批入隊工作。
二是制度化抓嚴隊伍。制定《團干部賦分管理辦法》《重點項目常態化督辦機制》,實行“雙管理雙報告”制度,規范團干部述職評議考核機制,全程參與團干部推薦考察,建立鎮(街道)團委書記統一調配機制。
三是重激勵激活隊伍。推動團的縣級和縣級以下各級委員會書記列席同級黨的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的會議形成制度性安排,積極推薦優秀團干部和團員青年進入提名“兩代表一委員”候選人名單,制定“推優入黨”積分制管理辦法,實行“雙推聯審”工作機制,今年共推優176名團員青年。
一體推進黨團隊陣地建設工作
一是“共建+共享”,打造青少年活動陣地。統籌基層陣地建設資源,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等黨建陣地,一體化布局青少年活動陣地,推動“青年之家”提檔升級,2021年新增青少年綜合性實體化服務平臺19家,實現全市所有學校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標準化活動室全覆蓋。開展“青少年宮鎮街覆蓋工程”,拓展流動少年宮、青年驛站等團屬青少年陣地,依托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機關企事業單位等資源,建設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營地(基地)17家。
二是“線上+線下”,拓寬校外實踐渠道。啟動“萬名青少年紅色IP大尋訪”項目,深入挖掘臨海紅色教育、偉人足跡、現代化發展等特色資源,推出線上紅色研學“初心”IP32個、“振興”IP20個,開發“紅色大尋訪”微信小程序,舉辦紅色IP大尋訪情景式定向賽,得到新華網、中新網等媒體報道。串聯郭鳳韶紀念館等12個紅色革命體驗基地作為少先隊教育實踐基地,常態化開展“黨建+”實踐研討活動。
三是“資源+資金”,形成團隊工作合力。落實經費制度,將團建、隊建工作經費納入黨建經費整體計劃,明確財政預算保障共青團、少先隊工作和活動經費。構建“基層號召、青年報到”工作體系,開展“訂單式”服務,以“青年群眾點單、村(社區)下單、鎮街團(工)委接單”的模式,鼓勵支持各級團組織、團員為青年、少年兒童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全年依托青年之家、紅領巾驛站等陣地平臺共開展活動500余場次。積極爭取和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務項目,探索與社會組織、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合作,為青少年定制“心靈守護”等針對性的服務項目,建設青少年兒童“心靈驛站”應用場景,上線浙里辦專區。
作者:團臨海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