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學(拓寬學習內容)
如今,風格已滲透到社會的一切表意領域,風格學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研究范式。符號風格學將符號學作為方法論納入風格學研究領域,面向所有的符號文本,契合了當下風格多彩紛呈的發展現狀。

符號風格學的誕生
符號風格學是現代風格學發展的必然階段?,F代風格學自誕生之初便致力于語言風格研究,這是風格學的第一階段,即聚焦于單一媒介文本的風格。隨著研究對象由語言文本向非語言文本拓展,風格學開始關注和參與意義建構的多種模態,由此進入了風格學的第二階段——多模態風格學。如今,風格更是滲透到社會的一切表意領域,風格學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研究范式。著名語言學家胡壯麟先生提出,風格學研究要進入比語言學更高層次的符號學,研究有關語篇產生的社會、歷史、文化情況,這為當下風格學研究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胡壯麟先生提出的“進入更高層次的符號學”實際上暗示著風格學正在向第三階段——符號風格學邁進。
第一階段的語言風格學著重于對語言(包括文學語篇和非文學語篇)風格的剖析。第二階段的多模態風格學則是語言風格學理論與多模態理論相結合的產物,轉向分析復合媒介文本中語言文字和其他模態符號在文本意義建構中的協同關系。從語言風格到多模態風格的轉向,實際上已經暗示著單一符號系統的風格研究已經不足以解釋多個符號系統之間的風格問題,而符號風格學的誕生標志著風格學開始走向所有范疇的符號文本。
“意義”貫穿風格學的三個階段
風格學的三個階段既體現了風格學研究范疇不斷擴大、由點及面橫向發展的過程,也體現了風格學研究深度不斷拓展、由表及里縱深發展的過程。從單一媒介文本走向所有范疇的符號文本,意味著風格學研究逐漸轉向深刻而復雜的社會文化中的種種風格現象。這并不是對原有風格學的否定,而是將風格學置于更為寬廣的空間,也就是說,從單一媒介文本的風格到所有范疇符號文本的風格,意味著風格學面向全域敞開。風格學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在上一個階段基礎上的擴展和推進,而貫穿三個階段的主線正是意義。
風格學是關于意義表達特點的研究,符號學是關于意義表達規律的理論,兩者皆致力于意義的探究,相互契合就再也正常不過了。其實,風格學從創建之初便與符號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索緒爾的學生,現代風格學的建立者、瑞士語言學家巴利把語言符號學研究與口語風格研究完美融合。稍晚于巴利的德國風格學家斯皮澤,其文學風格學同樣借助語言符號學,著力于對文學語言風格的詳細分析。雅各布森一直堅持符號學的研究范式,被譽為“符號學火種的傳播者”。他提出的“文本六功能”中的詩性功能直指風格,對符號風格學影響深遠。
符號風格學將符號學作為方法論納入風格學研究領域,面向所有的符號文本,對意義世界中的風格進行整體觀照。因此,符號風格學的研究方法體現出了兩種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就研究對象而言,符號風格學從更寬廣的層面關注文本的風格研究;就研究范式而言,符號風格學將風格研究延伸至文化中,將所有范疇的符號文本納入其中,以意義為切入點,關注風格的表意機制。
在此基礎上,風格學就成為一般的研究框架,理論思想更加具有普遍性,原有的對某一學科領域風格的研究也就成為一種類型研究。符號風格學試圖建立一般意義的風格研究,形成一種既有空間跨度也有時間維度的系統理論。整體而言,符號風格學是風格學全面發展的必然結果,面向社會領域中的所有表意形式。
風格學既關注“異”也重視“同”
符號風格學的產生和發展契合了當下風格多彩紛呈的發展現狀。隨著文化的繁榮發展,之前隱匿于語言之外的諸種風格逐漸浮出水面,進入學界的視野,如情感風格、電影風格、消費風格、時代風格、生活風格、亞文化風格等。簡而言之,有文化必然會有風格。風格面向全域打開,成為文化中的一個顯性表征。盡管不同領域對風格的具體界定不同,但風格明顯是作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出現在所有的表意領域的,也就是說,不同領域中的風格必然存在某種相似性或者共性。
長期以來,風格學一直專注于“求異”的研究范式。所謂“求異”是指風格學研究沿著學科的差異性展開,分屬于不同學科的風格研究,如文學領域關注語言風格和敘述風格,語言學界考察書面語和口語的風格。這種研究范式對深度拓展特定領域的風格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但其弊端也毫無疑問隨著研究的深入而暴露出來。這就形成這樣一種奇怪局面:在風格學各分支發展的同時,風格學的基本概念——風格卻無從把握。反過來,風格學引發的概念及術語的混亂勢必影響風格學各分支的進一步發展。
這就要求風格學研究不僅要關注“異”,還要重視“同”。符號風格學不再滿足于對特定領域風格的描述,而是轉向從宏觀上研究不同領域風格的共同屬性。當然,這并不單純是從求異到求同的研究范式轉向,更為重要的是從意義的維度出發,在不同表意領域的風格現象中找到共性和聯系,并且使這種共性回歸到意義的初始和社會文化的深層。這對當下已經滲透到各個表意領域的風格而言非常重要,因為作為規則的符碼潛隱在所有文本中,以一種隱蔽的方式傳遞社會文化信息,直接指向了社會文化的深層結構。風格已然成為一個指示符號,盡管處于文化中的人習焉不察,但是其所傳遞的風格是一種社會表征,更應該引起人們的反思。
必須指出的是,符號風格學并不否定原有領域的風格研究的成果,也不拋棄特定領域中的風格概念或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反,明晰了風格學的總體面貌,才能更好地把握風格學的基本概念、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才能在一個純粹的符號空間里建立起風格學的基礎,在獲得自洽的理論結構之后,轉向擁抱不同領域中的相關討論,以此來推動對風格學研究深度和廣度的拓展。(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見社會科學報及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