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30數字拓展游戲(1到30數字游戲)
編輯部同事們一聊起家里孩子的數學問題,總有一肚子苦水,作為編輯部唯一的理工科爸爸,我經常說,孩子的數學啟蒙不可怕,不需要早教班,更不需要費爸費媽,3歲開始陪孩子玩玩游戲就能培養數學思維,游戲玩得好,以后數學想不好都難!
兒子今年7歲,在清邁一所英制國際學校上二年級(相當于國內一年級),學校平日不安排課后學習任務,我們也很少談論學校學習話題,例如:你學到什么?有沒有測試?有沒有不懂的?
因為疫情在家上網課,我被迫旁聽了一節,這節課的內容是“數3的倍數”,兒子的回答大致是:3、6、9、12、15、18、21、26、29、31、35、41……對于明顯的錯誤,老師似乎不急于糾正,只關注孩子記住了什么,并清晰告訴孩子:“這次你記住了超過一半,你做得很好!”
課后,我借此機會跟兒子追問了一個問題:“你們是怎么學乘法的,比如3x5=?”
兒子:“我們先畫小方格圖,每行畫3個方格,一共畫5行,有15個方格。”
我:“那9x9呢?”
兒子:“那我去換一張大些的紙……”
我發現,在國際學校的孩子因為接受了歐美體系數學課程,與國內數學強調計算能力不同,他們更偏向于具象思維,也就是把“計算問題圖像化、游戲化”,讓孩子通過明確的“可視化圖像或互動式游戲”去理解數學問題。
這樣做的結果是:游戲化學習雖然會使學習進度緩慢,但孩子樂在其中,對每一個已學過的數學問題理解程度極其深刻。
可見游戲不僅在學前數學啟蒙中能用上,在學齡階段的教學實踐中依然有效。
兒子從3歲開始最喜歡玩各種思維訓練的小游戲,通過這些有趣活動幫助孩子從小建立數學思維,發現數學的樂趣,進而愛上數學,關鍵是孩子還能在游戲中“沉迷”1-2小時,解放爸媽,誰能不愛呢?
以下就是我這幾年帶孩子做數學啟蒙的一些經驗分享,10款小游戲,希望對你有幫助。
數感
學好數學必須的第六感
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很多,但他們一定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數”不敏感。
有些孩子天生對數字問題特別敏感,解題快、邏輯清晰,這種感覺就稱為“數感”,往往被人說成有“數學天賦”。
其實“數感”是可以作為早期數學啟蒙進行訓練的,一般2-3歲的幼兒開始數數、組合、分配事物,就是數感學習的早期形態。
01. 舒爾特方格
舒爾特方格是一種由美國心理學家舒爾特發明的專注力訓練辦法。早期被用在美國飛行訓練中,主要目標是提升飛行員專注力和反應速度。
在一張卡牌上有25個1x1cm的小方格,里面隨機填上1-25數字,玩的時候用手指按順序點出所有數字,同時要清晰地讀出來。
兒子開始玩這個游戲是4歲多,剛開始幾次他需要2分鐘以上才能完成,中間還出現“忘記數到幾”、“指的是一個數,嘴上說其它數”等問題,后期進步很快,總能保持30秒左右完成。
在玩這個小游戲時,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快速完成任務,在不經意間拓展了視幅和認讀速度。每次玩不同方格,可以避免通過記憶去完成目標,用計時器記錄每次的速度,能夠自我觀察到進步。孩子還可以跟家長發起挑戰,看看到底誰更厲害!
舒爾特方格還要很多衍生產品,目標都是鍛煉專注力和反應速度,比如1-99的方格、連連看、詩詞方格……都不建議使用!只有5x5cm的方格大小是科學實驗的結果。
▼以下圖片可以直接用A4紙張打印,方格尺寸正好是5x5cm。
02. 撲克24點
24點游戲本身不需要撲克牌,隨便選取1-13中的4個數字即可,但孩子在抽象的計算中會很快厭倦,所以我才用撲克牌來進行游戲。
撲克牌24點算法是把4張撲克牌牌面的數字通過加減乘除(包括括號)進行四則運算,目標使計算結果等于24。(其中,A=1 J=11 Q=12 K=13)
兒子玩這個游戲需要借助筆算,因為他在學校里才開始學四則運算,乘除法對他來說還很不熟練,但卻也不影響游戲順利進行,因為每個組合都有很多解題方法,他會盡量多的使用加減法得到結果,我也悄悄拿掉一些大數字,盡量讓他抽到1-9的數字,降低計算難度。
玩這個游戲,能鍛煉快速反應能力,極大地調動孩子快速思考,利于培養心算能力。學校里常常被老師用來做計算比賽,很多大人也追捧這個游戲,健腦益智。
為什么只算24點?不能是23、22、21嗎?
因為1-13里任意4張牌的組合計算出24的概率較大,且難度適中。如果選擇1、2、3、4會得到更高的有解率,但是難度太低,所以被放棄。當然你如果玩夠了24,也可以選擇18、20試試。
圖形構建
從游戲中培養的想象力
圖形構建的能力是一種想象力,在幾何學習中尤其重要。需要練習從單一形象到另一個形象的轉換,根據一定特征對其進行重新構造;或是打散重構練習,將原型分解,找到其中的關聯進行順序和結構重建。
03. 拼圖
拼圖是個老少咸宜的游戲,市面上有很多不錯的大方塊幼兒拼圖玩具,通過排序、組合構建一幅完整的畫面,這也是早期圖像啟蒙的好方法。
兒子最早接觸拼圖不到3歲,那時的拼圖就是幼兒版的大塊方格,20塊左右,不斷重復拼然后打散。很快就過渡到常規尺寸的拼圖游戲,后來玩過100、300片小圖,5歲時他獨立完成了1000片拼圖,我驚訝于他能看一遍參考圖,然后去一堆散片里找出10個左右,一次性擺到正確的位置,每次拼圖至少半小時,有時超過1小時,直到大人強行叫停他才不情愿的停下來。
做拼圖,孩子一定會在一段時間內全神貫注的工作,作為父母這時最好是離開,把時間完全交給孩子,當他一次比一次堅持的時間長、完成難度不斷加大時,專注與觀察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一些拼圖會在背面標記分區,降低操作難度。
拼圖完成后可以做家居裝飾畫,但購買的拼圖通常不含相框,要事先確定好成品尺寸,選合適的畫框和較厚的底板。
尺寸越大拼圖越重,過大的拼圖刷膠、固定、裝框難度會很大。
04. 樂高
樂高我認為是拼圖的升級版,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也順應了大腦構建三維空間的發展過程。
初始階段看著2D或2.5D的圖紙,把一片片樂高在真三維空間里搭建出來,構造出三維立體的結構。后期可以去樂高玩家論壇看看,自己去創造更多造型,購買散裝件,完成獨立創作。
兒子2歲多我們就參加了某機構的樂高體驗課,我用爸爸的直覺判斷性價比實在太低,玩個樂高還要報班?最終機構的銷售也沒說服我。
后來我按照樂高盒子上標記給兒子買了3+、5+的模型回家一起玩,由于難度太低,我們很快進入了7+階段,再后來我們就不看年齡只看內容。
玩樂高容易入坑,新品動不動上千元,家里的零散件可以通過下面幾種方法二次使用:
官方APP“樂高拼搭指引”,大量免費圖紙,難度不高。
其它非官方APP,“積木高手”、“Brickit”,掃描你面前的一堆散件,馬上能告訴你能拼出什么模型,讓分散的零件重生!
淘寶買樂高圖紙,都是樂高發燒友用專業軟件自己設計開發的模型,喜歡挑戰難度、追求個性的可以試試,圖紙價格很便宜,但是遇到特殊零件也需要單獨購買。
樂高還有編程課程,絕大多數培訓機構老師都是調調參數和硬件設置的水平,孩子在參與過程也不過如此。如果學編程,我建議孩子直接學Scratch、Python。玩樂高,單純一些。
05. 華容道
經典版的華容道游戲,目標是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從棋盤中移動到底部開口,它不需要特定公式,可以自己探索順序和步驟,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發現規律,不斷突破自我。游戲追求的快速解題的過程就是思維能力提升的過程。
4歲生日朋友送了兒子一套小汽車華容道(塞車時間),整套卡片關卡有100個難度可以挑戰,卡片背面是答案。兒子喜歡邀請我們跟他一起玩,還設計了盲抽一張牌比賽誰更快的玩法,同時還要記錄移動汽車的次數。
市面上有很多“華容道”游戲,這款“塞車時間”游戲的設計對小朋友十分友好,小車尺寸適合孩子的手拿取,看上去很輕,但是在格子棋盤里移動時卻能固定得很穩。
接近最高難度的卡片真的有難度,大人也需要花挺多時間來思考,畢竟孩子都懂得無數次試錯就算解出來也一定是瞎蒙的。
時間和金錢
一輩子都在學習的認知能力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如何分配時間和金錢,而早期認知階段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習得。
06. 認時鐘
要問家里什么物件里數學成分最豐富,那一定是時鐘。
兒子對時間的認知過程比較漫長,3歲時幼兒園老師給了他沙漏用來計算刷牙的時長,5歲時給他買了第一個小鬧鐘和計時器,他開始記錄自己看動畫片的時間,6歲開始用電話手表可以清晰的知道一天24小時的概念。
他一直對沒有數字的指針時鐘和刻度無法理解,直到在學校里學習了一些數學知識,比如扇形、角度、刻度尺等,他自己發現時鐘上的指針原來是一個數學模型,這時才把數字手表和指針時鐘慢慢對應起來。
時鐘里有時間的單位,秒、分、小時、天;單位換算里每60秒是1分鐘,每60分鐘是1小時,也就是60進制;時鐘的面是一個圓,12個刻度把表面劃分為12個30°角的扇形,每兩個指針不斷改變角度,可以認識鈍角、銳角、直角……
再往深說,時間是什么?地球上每個地方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嗎?繞著地球飛行為什么會出現時差?時間可能靜止嗎?這些問題都值得孩子們去思考。
認識時鐘的過程,全都與生活相關,對于較小的孩子,可以幫助其形成時間概念,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掌握時間觀念。
07. 擺地攤
不久前,兒子突然迷上了擺地攤,放學后總是要求立刻回家,在門口地上擺一塊野餐墊、手電筒,賣他和小伙伴一起涂色的石頭、各種造型的橡皮泥、路邊撿來的小木棍、花瓣,還有壓箱底的玩具、圖書、適合媽媽們的面膜……
整個過程都是孩子們自己完成的,他們先進行了選品、定價、進貨(家長采購),然后在銷售過程中發現需要雇傭員工,于是又去找了更小的小孩幫忙守攤兒。三天擺攤兒后,兒子和他的合伙人各掙了100元,幫忙拉新客戶的“員工”掙了100元,因為沒有更多的利潤可用來分配,其他幫忙的人都獲得了實物作為獎勵。
這樣的體驗過程或許在群體雞娃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但幾個6、7歲的孩子一起完成了記賬、算成本、分配利潤,對錢、商品和價值有了更深理解,不僅體驗了如何通過工作掙錢,更是一段難得的經濟學啟蒙。
擺地攤是孩子們自發組織的,與小時候過家家不同,他們接觸到的是真實的錢,在游戲中這個年齡的孩子更容易建立金錢認知。
邏輯推演
看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千萬不要覺得你的孩子不當科學家,邏輯思維就與你無關。寫文章、開車、購物、甚至與人爭辯,任何生活瑣事,邏輯思維在其中都能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08. 跳棋
跳棋由英國人發明,中國人發揚光大,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普及的智力游戲之一。游戲規則很簡單,棋子沿直線方向跳躍前進,誰最先把自己的棋子全部移動到正對面領地,誰就勝利。游戲中,要思考自己的棋子如何前進、搭橋、阻擋對手,每走一步都要至少多想一步。
今年過年我們家買了一套跳棋,這時兒子已經7歲,所以他上手很快,在游戲過程中不用放水讓他,很快他就能學會大人的各種套路,如何搭橋、拆橋、阻擋等策略。
不像象棋、圍棋只能兩個人玩,而且要水平相當的人才能對戰。玩跳棋的門檻很低,不受水平限制,所以更適合小齡孩子參與其中,而且可以兩到六個人一起玩。成天悶頭學習的孩子,下一盤不太費腦的跳棋還能放松身心。
除了傳統跳棋,市面上還有一些新式跳棋玩法也很推薦,比如這款Prime Climb,初級玩法適合5-7歲孩子,通過簡單的加減法就能游戲。每個玩家挑選一個顏色,通過骰子和棋盤上的數字做加減運算從而移動棋子,先到終點的獲勝。
09. 火柴棍
火柴棍游戲是兒子學校的計算機課上的內容,第一學期是完成形狀的變化,后來學到四則運算就變成了算式,難度也隨之增大,這個游戲幾乎可以伴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
有的是在幾何形狀下移動、增加或減少火柴的數量,進而演化成其它幾何圖形。有的是通過限定移動次數或最少步驟完成等式。
游戲通過邏輯推演,對鍛煉思維的靈活性和開闊性幫助極大,雖然簡單但卻很考驗人們的思維靈活性,不僅可以鍛煉我們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還能激發我們探索圖形變形的好奇心。它還經常在數學智力測試題中出現。
10. 數獨
去年夏天我們有一段隔離時光,無聊之中我帶孩子玩起數獨,他先是在一旁看,后來也要求參與。1-4的組合解題方法過于簡單,因為解題步驟通常只有1—2步,我們直接跳過玩更高難度的1-9組合。
作為一種具有邏輯性的數字填充游戲,數獨只需一張紙,一支筆就可以輕松玩起來。要求數字在盤面的每一行、每一列、每一宮都不重復。每個數獨的謎底只有唯一答案,題目以及解題的方法卻變幻無窮, 讓人忍不住想不斷深挖其中奧秘。
5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從1-4的組合玩起,家長可以先講講規則,難度根據孩子的狀態自我調節,家長不需要干涉,到后期還可以親子PK。
網上有很多數獨模板,可以自行打印,但也難免會枯燥,后來我還買了趣味性更強的數獨桌游。
對于6、7歲的孩子來說,解決數獨問題的時間并不重要,數獨對鍛煉大腦幫助太大了,除了專注度、觀察力、推理能力外,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技巧——假設鏈(AIC),表面看上去是“試數”的過程,像是在猜答案,但其實它是一種快速高效的解題思路練習,高中數學的“命題和邏輯”里會用到。
關于學數學
我的一點點建議
這些游戲可能很多家庭都有,或許也在跟孩子一起玩,但家長通常容易忽略游戲設計本身的原理,如果我們認真去了解,就會發現它們的本質都是在激發孩子數學思維。
對于學齡前兒童,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進行邏輯思考、培養“數”的興趣,過早開始刷題、學習計算方法,這樣會使學習變得枯燥,產生內在抗力。
這些低成本或零成本的小游戲,利用碎片化的親子活動時間就能完成,孩子喜歡,家長也省力,歡迎大家在家庭中應用起來!
注:部分圖片文字出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喜歡可以關注小蛙,還有更多文章更新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