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拓展訓練公司排行(南京拓展訓練價格)

運動康復創業高度依賴技術專家跟運營團隊。
作者丨吳中雪
編輯丨及軼嶸
頭圖丨攝圖網
如果不是因為2016年一次跑步受傷,蔣沛可能沒想到自己會進入運動康復這個行業。
蔣沛是南京的一個資深的跑步愛好者,經常活躍在國內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越野賽里。那次跑步受傷后,他跑了多家三甲醫院,醫生告訴他疼痛就是發炎了,就要休息。
蔣沛休息了大概20來天,疼痛是減輕了,但是一跑步又開始疼。他還去過中醫推拿、按摩針灸,也沒有解決問題?!胺浅?鄲??!笔Y沛告訴創業邦。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朋友告訴他可以去一家運動康復機構看看。那次體驗用他的話說“是對認知的顛覆”??祻歪t生觀察評估了30-40分鐘,告訴他怎么樣做康復訓練。他回去照著做了差不多半個月,疼痛基本消除了。
這是讓蔣沛至今覺得“很神奇”的一次體驗。從事戶外連鎖多年的他敏感地發現:中國運動愛好者越來越多,運動康復在將來會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機會。他和朋友迅速展開調研,很快決定成立一家運動康復品牌。
“那個時候國內像模像樣、比較規范的康復機構,可能一個巴掌就數過來了?!笔Y沛回憶道。
如果從2012年國內第一家運動康復診所誕生算起,中國運動康復(說明:這里的“運動康復”指的是民營康復門診/診所)已經走過了第一個十年。
根據《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到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約為5億人。而運動損傷的發病率在10%-20%,背后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因此運動康復被視為“下一個醫療服務金礦”。
然而,由于大眾認知不足、市場良莠不齊及資本的謹慎,這個千億級藍海市場目前仍然處于早期階段。
在長嶺資本創始合伙人蔣曉冬看來,整個運動康復行業處在一個供不應求的階段。首先,創造優質供給并不是那么簡單容易的,有比較高的門檻;第二,把優質供給的量逐漸提升,去滿足快速增長的需求,需要有優秀的醫生、康復師,需要成熟的管理體系,這些都需要時間。
前不久伴隨北京冬奧會的熱度,一則“雪道盡頭是骨科”的話題把運動醫學與康復推到了數億普通大眾面前,也把行業關注熱度拉到了一個新高度?!耙淮味瑠W會,抵得上我們一年的市場教育。”有業內人士感慨。
剛需又急缺,運動康復賽道等風來。

“悄悄”崛起的新賽道
律師出身的孫曉怡,跨界從事過多個行業,醫美、口腔診所,游戲公司。2014年,丈夫騎自行車出了車禍,由于手術做完后沒有及時康復,右手成了“爪形手”、基本功能受阻。
孫曉怡當時找了不下30個骨科醫生。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的骨科醫生葉庭均博士是當時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告訴她,康復和手術一樣重要。
骨科手術在國內已經很成熟了,但是由于受“傷筋動骨一百天”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患者缺少康復,導致很難恢復其原有的狀態。比如我們常常看到有些患者雖然骨頭長好了,但是因為沒有及時康復,造成關節和軟組織粘連,無法伸屈自如,反而會影響正常生活。甚至有些傳統的骨科醫生沒有和國際接軌,認為手術完骨頭接好了就好了。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已經不止于此,傷筋動骨之后,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地康復恢復原有的生活。
因為這次意外,孫曉怡成為運動康復行業的創業者,葉庭均成了她的合伙人。彼時正是互聯網進軍傳統醫療的時候,創業之初,孫曉怡沒有直接去開店,而是率先做了一個骨科病患管理SAAS——醫數,幫助全國幾千家醫院的骨科醫生和患者建立一個溝通的平臺,也做一些運動康復的科普。
對此,孫曉怡解釋,公立醫院的康復科擅長神經康復,包括老年人腦卒中、腦癱,“所以我們就做了個專注于骨科康復的產品”。
也正是基于醫數平臺聚集的一批垂直用戶和積累的大量骨科康復數據,孫曉怡對病患的真實需求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17年時機成熟,她開始試水線下門店,很快第一家診所就在沈陽落地。
“沈陽是我們的‘0.0版本’,沒想到門店四個月就實現了盈虧平衡?!?/p>
這次試水的成功,讓孫曉怡確認了自己的判斷。2018年她殺回上海,在靜安區開了第一家優復門診,沒想到試營業第一周,門店全部約滿。
“蠻可怕的”,孫曉怡事后形容。
孫曉怡的感受在C端需求的火熱,蔣沛的詫異則在于怎么一下子冒出來這么多同行。
2017年5月,蔣沛與朋友的運動康復品牌開業,當時南京不同的康復品牌一下子就冒出來4家。蔣沛記得非常清楚,同一個時間段,幾乎是不約而同的,并且每家的規模都不算小。
孫曉怡認為,行業目前為止有兩個發力時間點:一個是2017年,國家鼓勵康復機構發展的紅頭文件出了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規范化地運作;另外一個是2020年疫情后,越來越多的人也更關注康復,關注這個行業。
事實上,國內運動康復起步比較晚,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行業開始萌芽,2012年弘道運動醫學診所在北京開業,是國內第一家。
其實行業真正開始起步是在2014年。這一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又稱46號文件),明確指出,促進康體結合,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積極研發運動康復技術,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
緊接著到2017年,國家又發布了多個政策,鼓勵康復機構的發展。國內運動康復機構開始雨后春筍般涌現。
據《中國運動康復產業白皮書》,2018年涉足運動康復領域的機構門店數超過了100家,2020年底已經接近了400家,3年復合增長超過40%。

一門并不好做的生意
很長一段時間里,運動康復在養生館、健身房等五花八門的機構夾縫中生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運動康復是康復醫學的一個分支,實質是“體育”與“醫療”的融合,兼具醫療和消費的屬性,涉及肌肉、骨骼、神經等多個領域,目標是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運動能力。
然而,在我國大眾的普遍認知里,提到康復往往就會想到神經康復,老年康復,是年齡大的人需要做的,要么就是一些專業運動員,才需要運動康復治療。
公立醫院不重視,即便是骨科醫生也存在部分對康復意識認識的不足,導致骨科術后、慢性疼痛等運動康復受眾往往不夠受重視,病人聽到最多的囑咐往往是:吃藥、注意休息和保養。
再加上康復機構動輒一次幾百上千的費用,也降低了大眾的消費意愿。
蔣沛分享了一組他們最新的調研數據,只有約20%的人會想到去一個康復機構,68%人會去公立醫院,剩下的選擇去中醫按摩和健身房。
運動康復這門生意并不好做的問題還在于,無論是醫療資格準入、人力成本、場地設備投入等等,每一個環節都是一道門檻。
以醫療資格準入為例,醫療資質意味著正規化、合法化,有了監管,對患者也意味著一種保障。然而,運動康復醫療牌照并不好申請,是行業公認的“稀缺資源”。
一個有意思的地方還在于,即便按照政策要求的標準去投入,到最后有可能也賺不到錢。美國著名運動康復器械公司DJO中國總經理兼運康聯發起人之一孟坡對創業邦舉例,有些地方說要審批,就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比如面積要達到幾百平,要配備多少人員,配幾張床位,但是有些創業者看到這個標準之后,測算一下運營的投入產出回報后,就不申請了。
另外一個是人才短缺:專業康復醫師和治療師;既懂運營又懂醫療的商業人才。而后者更是鳳毛麟角。
在資深醫療服務投資人林掌柜看來,即便有能力建起來100家康復門診,但是很難運營好100家。
運動康復高度依賴技術專家跟運營團隊。專家有相對統一的臨床路徑,有成熟的學科體系,有些機構也可以自己培養人,“但是運營團隊是無法批量復制的。”他對創業邦分析。
這也是行業無法批量復制,即便是拿到多輪融資的頭部企業也不敢輕易擴張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因此整個行業規?;l展非常緩慢,至今還沒有出現全國性的規?;倪B鎖運營品牌,上述白皮書顯示,目前國內康復門店52%為單店經營模式,其余則為連鎖化模式運營。
除此之外,連鎖化的模式需要一套統一的標準,無論是運營體系、管理體系,還是技術體系等等。然而對于尚處在早期的運動康復行業來說,這些都相對比較薄弱。
我們看一看幾個品牌截至目前的門店數量:
弘道運動醫學診所:4家;冉冉運動康復:6家;體創動力:7家;醫家人運動康復:5家;優復醫療:12家;據孫曉怡透露,這12家包含4家門診和8家拉伸門店,另外還有2家門診和12家拉伸門店還在籌備中。而且目前所有門店都是盈利的,單店最高年營收近2000萬元。不過,優復至今還未走出上海。
在她看來,很多創業者失敗就在于過度自信,覺得自己認識很多醫生,或者本人就是醫生,有很多的病人,認為砸錢就可以?!肮庥羞@些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完整的團隊去支持,包括運營團隊、數據團隊、財務團隊和市場團隊都要有。”

機會永遠有,但別想賺快錢
2021年蔣沛重新搭伙成立了一個新的品牌——瑞康海思。
五年前,他除了有一點點資源,要技術沒技術,要人才沒人才,要市場沒市場,要品牌沒品牌。
而如今一切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新店第一個月就做了二十多萬流水,是當年的四倍,并且這幾個月都穩定在20-30萬。“相當于花了幾個月時間走完了原來兩年多的路?!笔Y沛感慨道。
當然,競爭也更激烈了。
作為運康聯創始人的孟坡,這幾年也明顯感覺到行業正發生一些變化:
第一,最大的變化是康復的理念,越來越被人接受了。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開始接受運動康復門診的服務。
第二,運動康復的概念,過去幾年大家談的最多的,一個是骨科術后康復,一個是精英運動員的康復,在運動康復行業興起之前,甚至有可能出現在國內開刀,還要去國外康復的事情?,F在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少了。同時在目前的運動康復服務內容中,骨科術后康復大約只占1/3-1/4,越來越多出現了一些骨科和運動保守性損傷的,不需要開刀的病人。
第三,運動康復服務的內容也在變化,由原來運動康復拓展到,比如像一些白領工作和習慣的不合適帶來的頸肩腰腿的慢性疼痛、青少年的脊柱側彎等等,運動康復服務的群體也變得年輕化。
與此同時,經緯創投、長嶺資本等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布局。

不少健身房、養生機構也一擁而上,紛紛推出運動康復服務,從業者水平良莠不齊,加上現階段國家監管不到位,整個行業仍處在一個野蠻生長的狀態。
在此背景下,由于受長期“重臨床、輕康復”的觀念影響,大眾往往并不知道需要做康復,或者即便知道了也往往求靠譜的康復無門。
在蔣沛看來,這種現象反映出了行業某種意義上的浮躁,急功近利。
當然,任何行業發展初期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所謂劣幣驅逐良幣。但是長遠來看,企業最終還是要靠口碑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這也是很多業內從業者的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行業內也開始出現更加細分賽道的玩家,像專注脊腰問題的頸醫衛,脊近完美等等。甚至在市場教育端,還有一些類似運動康復領域的keep出來,試圖彌合與用戶需求之間的鴻溝。
公開資料顯示,運動康復門診是美國醫療服務領域的重要板塊之一,美國運動康復診所數量已經超過18000家,2019年運動康復市場規模就超過了300億美元。以美國知名的SelectMedical康復連鎖品牌為例,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門店總量已經超過兩千家。對比下來,國內運動康復無論是市場空間,還是機構數量都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我覺得未來5年的機會是非常好的,發展空間也很廣闊,這也是社會辦醫大有作為的一個賽道?!笔Y曉冬表示。
在他看來,有深厚護城河的運動康復品牌目前仍然非常稀缺,行業既要看到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要有耐心和耐力,真正理解客戶的需求,做好服務,才能打造出適合中國今天的整個診療環境的產品。